“浙大戀愛寶典”:超7成學生單身 人文學部脫單率最高
“浙大愛情報告”:超7成學生單身 人文學部脫單率最高
73.6%的學生仍是單身?脫單率最高的是人文學部?
這份新鮮的《浙大人2017年度戀愛情況考察報告》,是由浙江大學2016級廣告學專業(yè)的貝格蓉同學和她的團隊耗時一月出爐的。在這次調查中,他們共收回了有效問卷619份,調查對象男女比例為41:59。
你想知道,在浙大,哪個學部的同學脫單率最高嗎?你想知道,以學霸身份存在的浙大學子們,脫單的秘訣是什么嗎?這是一份“浙大戀愛寶典”,也是一份另類的浙大報考指南。
在2017年
浙大73.6%的學生仍是單身
在接受調查的619位浙大學子中,26.4%的學生在2017年有戀人相伴,73.6%的學生仍是單身。
各學部中,人文學部的學生脫單率最高,達33%;而理學部的脫單率僅占所有脫單人數(shù)的2%。
單身的人不一定想脫單。調查顯示,男生中,渴望開啟一段戀情的人數(shù)占接受調查男生總人數(shù)的70%,女生則為63%。
對于單身的原因,浙大的學生們給出了各式各樣的理由。排名前三的分別是:沒有遇到對的人;以學業(yè)為重、不想談;有了目標、尚在追求當中。
遠隔重洋的戀愛能保鮮嗎
浙大學生們選擇“堅守”
為什么要做這份“校園戀愛報告”?貝格蓉說:“我看到其他學校做的校園調查很有意思,就想我們能不能也做一個和浙大學生有關的調查。團隊開會討論時,大家對戀愛主題感興趣,于是就做了這個。”
定下主題后,11個團隊成員分成兩組,一組負責問卷數(shù)據的收集與整理,另一組負責文案撰寫。
這是貝格蓉第一次嘗試以問卷調查的形式策劃選題,實際操作過程中她和同伴遇到不少問題。“第一次設計的問卷有些瑕疵,原本打算做成學科統(tǒng)計,但是浙大的學科實在太多了。后來又設計了填空題,但填空題的答案五花八門,需要人工把樣本逐一分類,再重新篩選,這給我們的數(shù)據處理增加了工作量。”
有不少同學支持這項調查。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(yè)大二學生梁圓圓說,當初接受問卷調查,是因為“這個話題很有趣,也非常好奇調查結果,想知道我們浙大的戀愛情況是什么樣的”。而大二人文社科專業(yè)的津云(化名)覺得,“對大學生來說,戀愛是一個很受關注的話題,大家都會愿意參與這種調查。”
分析數(shù)據時,貝格蓉有些出乎意料,她原本以為社會科學學部的女生較多,在男生人數(shù)占優(yōu)的浙大會擁有更高的脫單率,但沒想到調查結果低于自己的預期。而很多人并不看好的“遠隔重洋戀”(指因為求學工作等原因,戀愛一方去了國外),竟有高達5%的比例。按照貝格蓉的說法,問卷中填寫脫單的人數(shù)是157人,那么戀人在萬里之外的異國戀人數(shù)就相當于8人。
“之前我們都覺得異國戀不太能夠長久。”貝格蓉坦言,“不過我也認識一些學長學姐,分居兩國后很多年仍然在一起。”
漢語言文學專業(yè)的夕夕(化名),因為男友出國工作,正經歷著一段持續(xù)了3年的異國戀。她認為,調查中顯示的異國戀比例,并不算高。“異國戀也算是一種異地戀,需要更多的勇氣和底氣,更要有相信自己能讓對方一直喜歡的底氣。”
浙大社會學教授:
報告大體可信,但不具代表性
問卷的被調查者之一,大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(yè)的梁園園說,報道的結果基本符合她的預期認知。例如對于脫單的契機,她見過不少通過大學社團接觸而成為戀人的例子。但她沒想到,排名首位的契機竟然是“高中結識”。
“其實就是變相地了解脫單大法吧。”梁園園承認,“身邊很多人都說想脫單,但還是單身,很好奇單身的原因。”
津云不愿意透露身份,但面對這份調查,他覺得大部分數(shù)據仍是具有可信度的,尤其是關于脫單率和擇偶標準的部分比較符合實際。但他認為問卷的某些環(huán)節(jié)的選項設置有局限性,沒有涵蓋可選選項之外的情況,例如脫單的契機、戀愛的對象現(xiàn)在身處哪個地方等,選項設置不夠全面。
浙大一位社會學教授認為,報告中的數(shù)據大體可信。例如浙大超過70%的單身率并不使他驚訝:“浙大畢竟不是用來談戀愛的地方,還是一個學術機構。”
但他同時指出,傾向于考察“人品”和“三觀”,淡薄“經濟條件”的擇偶標準可能是大學生特有的,因為校內戀人間關系比較密切,一般不會去過問或者在意家庭條件這些細節(jié)。但進入社會后,這種觀念可能會發(fā)生改變。
這位教授一再強調,這份報告的樣本量較小,600多人并不具有代表性。應該把這份報告作為調侃看,而非正規(guī)的調查報告。“一份正規(guī)的報告中不會出現(xiàn)像‘三觀’這樣的詞,你指的是哪三觀,這些東西沒有定義做問卷的人沒法做。”
貝格蓉也承認,問卷樣本量的設置是隨意的,問卷的發(fā)放也是靠人際之間轉發(fā)。“沒有找到數(shù)據收集的更好途徑,所以也在考慮之后要不要繼續(xù)做類似的調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