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.好看的皮囊?B.有趣的靈魂?這個作家說“我選C”
A.好看的皮囊?B.有趣的靈魂?這個90后作家說“我選C”
張皓宸:“90后”暢銷書作家、插畫師。代表作《你是最好的自己》《我與世界只差一個你》《后來時間都與你有關》。
有人說雞湯無用,
暢銷書不是文學,
他卻相信無論辛辣還是溫情,
文字總有力量。
用有趣的插畫繪出眼前風景,
用溫暖的文字記錄身邊故事,
給迷茫的青年多一點勇氣,
為彷徨的青春找一個方向。
把心路化作滿紙暖意,
將美好能量傳給別人。
“人生有時就需要心頭一熱,
能溫暖一小部分人就夠了。”
被釘上的標簽,潮水般的質疑,
告訴我們雞湯難得“認同”。
但未知和失意是生命的常態(tài),
勵志與撫慰誰都會需要,
只是渴的時候也別“一口悶”。
新青年第17期
邀請“90后”作家
張皓宸
聊一聊他的文字和自己
《人人煩雞湯?我不這么想》
演講實錄
大家好,我是張皓宸。因為喜歡寫故事,成為了作家,因為沒著調地畫畫,成為了創(chuàng)意插畫師。
今天我要跟大家來聊一聊,為什么人人都很煩雞湯,但我們?nèi)匀荒茉谂笥讶σ埠茫€是微博,這些自媒體上面看到很多人在刷這些雞湯。
寫東西對我來講是一個非常長久的一個興趣。但這兩年,好像越來越多的人,不再追捧這種溫情脈脈的文字,很喜歡特別辛辣的,直擊生活痛點的東西。所以,對于我來講,意味著要面對更多的質疑。很多人都在批評那種溫暖清淺的文字,說它們只能給人帶去三分鐘熱度。但是,我自己是有一個態(tài)度,就是我并不覺得三分鐘熱度是一件壞事。
像我,我自己也是非常碎片化且三分鐘熱度的。比如我喜歡拼樂高,可能從早到晚都在拼,然后有一段時間,我又很愛夾娃娃。但最后這兩個,好像我都有點沒有那么喜歡了。但我又很期待我下一個新的興趣會是什么。我發(fā)現(xiàn)人的一生,好像對這個興趣,或是對這個目標的執(zhí)迷,沒有那么重要。更重要的是,你找那個興趣的那個過程。我自己常說,我的人生就是我不在乎得獎,在意重在參與。
我很佩服做一件事情能做到極致的人。但是,三分鐘熱度的人,窮極一生都在尋找各種各樣的興趣。他們在找的那個過程中,收獲的東西可能就是,你抬眼望去能看見一整片的星空。你不能說,我看到最遠的那顆星是好的,還是我看到了更大的天空是好的,我覺得這兩件事,都挺好的。
其實講到這里,我可以舉一個,我自己書帶給大家三分鐘熱度的一個例子。一個讀者,我叫她小葉。她以前是一個很自卑的人,我寫有的角色的時候,他們會有很多的特長,有一個很特別的特長是愛彈烏克里里。所以,她有段時間給我發(fā)了一條微博,@我發(fā)了一個她的視頻,在彈一首歌。因為我的書,給她的這種及時性的改變,我覺得我非常非常的滿足,和非常非常的幸運。
其實我們?nèi)说囊簧茈y在一個很短暫性的時間里,獲得突破性的成就,但是我們很可能會因為一時的熱血和溫暖,去邁出一小步,完成一個小的目標。這種感覺就有點像是,比如說因為我的讀者大部分都是學生嘛,她到周六的時候,可能以往她就睡到自然醒,睡到中午才起床,但是突然想到,皓宸書里面有一個角色,每天早睡早起。有一天她就很用力地爬起床,然后去澆花,去寫東西,去看書,干了好多事情。
所以我發(fā)現(xiàn)很多時候,人生的這種小的改變,就是靠所謂的這種三分鐘熱度帶來的。很多時候,做和不做這種選擇題的時候,需要的可能就是這種三分鐘的心頭一熱。
我一直都覺得雞湯,其實它永遠只是一個標簽。它內(nèi)在的核心是療愈性、治愈性的東西,無論是文字、音樂,還是影像、劇集。其實這個東西存在很久了,大家仔細想想。
我覺得在我們父輩的那個時候,詩歌就是那個年代的雞湯,這些詩歌會變成他們表達自己感情的一個出口。然后再到(上世紀)80年代,比如說他們看灌籃高手,只要一聽到那個主題曲,渾身就充滿斗志,非常非常燃。然后到(上世紀)90年代,他們會聽周杰倫,一想到那個青春時代,就給他們很多的動力。我覺得這些東西其實都是一定意義上的雞湯,只是它變了很多很多的方式,來推到你面前。所以我覺得雞湯是每個時代的記憶,只是剛好放到這個時候,因為信息化時代,碎片化閱讀,再加上自媒體的興起,所以雞湯變得沒有門檻了。
我發(fā)現(xiàn)人就有一個這樣的特點,就是但凡對一件事情頻繁提到,以及變多了之后,就會有點厭倦它。除了“雞湯”還有“文藝青年”,對吧?還有“你有夢想嗎?”最近還有一個“佛系”,我感覺這個“佛系”已經(jīng)在邊緣了,馬上又會被大家嫌棄了。
其實我發(fā)現(xiàn)大家在討論的、在嫌棄的,不是這些療愈性,而是這個標簽本身。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在說,我好煩雞湯,但是雞湯一直存在。你去書店里,永遠看到這類型的書,擺在最醒目的位置。然后在朋友圈當中,你在表達一些反雞湯的東西,但隨時隨地,在任何場合,任何地方,又能再刷到這些雞湯。
我在寫這些療愈性、治愈性的文字的時候,有人會粗暴地把它歸結為“雞湯”。當我在寫小說的時候,有人說“不是什么人都能寫小說的”,所以我一直在問,作家的標準是什么?我發(fā)現(xiàn),好像這個標準是不需要去找的,因為我覺得,標準其實就是刻板印象?;蛘呤?,你沒有辦法去形容它,因為如果你要尋找這種標準的話,你一輩子都尋找不完的。
其實,也不是光我一個作者在受質疑,很多人都對我們“90后”的作家有一些小小的意見,是因為我們沒有經(jīng)歷過太多的家國仇恨,也不會吃不飽穿不暖。我覺得不同的時代的作者真的是有不同的境遇的,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表達使命。其實作為一名青年作家,一個文字工作者,我只希望為行走在這個路上的人,當他們迷茫的時候,彷徨的時候帶去一些暖意,一點感動,一點鼓舞。
我覺得這是我身為文字工作者的使命擔當,我也會朝著這個方向,不斷地進步和努力的。我是新青年張皓宸。
“不同時代的作者有著不同的境遇,
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表達使命。”
雖然閱歷簡單,文筆單純,
但堅持寫內(nèi)心渴望表達的東西。
不求雞湯影響別人一生,
只愿在我們疲憊時充充電打打氣;
不求流芳百世成為經(jīng)典,
只愿讓我們懈怠時做出一點改變。
拿到暢銷榜第一,
也不太敢有野心:
“希望他們以后回想當初,
不要覺得喜歡我很丟臉。”
粉絲在成長,
以后可能不會再讀他的書,
他也在成長,
在質疑中堅信最好的自己。
不盲信雞湯,
也不拒絕感動,
新青年,擁抱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