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江晚報:80后白發(fā)書記,就該讓這樣的官員晉升
云南楚雄州大姚縣的“80后白發(fā)書記”李忠凱有了新消息。1月7日晚間,澎湃新聞了解到,1月7日下午,政協(xié)大姚縣第九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宣布了選舉結果,李忠凱當選為政協(xié)大姚縣第九屆委員會副主席。
去年11月,正在任前公示的李忠凱,因為與“80后”身份極不吻合的一頭白發(fā),意外走紅網絡。在年齡造假的可能被排除后,這位云南楚雄大姚縣的基層干部,收獲了勤勞肯干的普遍贊譽,此次順利通過公示期并得到晉升,辛苦付出也算是有了回報。
放眼當下的輿論場,類似這樣基層官員升遷、網友集體點贊慰問的場景,和李忠凱的滿頭白發(fā)一樣,老實說并不多見。有關基層公務員的畫像,正如那句“一杯茶,一包煙,一張報紙看一天”的俗語顯示的,以消極、慵懶和暮氣沉沉的刻板印象居多。
事實上,李忠凱的故事,如果只是局限在滿頭違和的白發(fā)和老成的面相,它頂多是一個可供調侃的網絡段子。網絡上對其升遷的祝福,很大程度上,指向他在大姚縣的基層扶貧中,所做出的貢獻——在他任職大姚縣灣碧鄉(xiāng)黨委書記的2014年至2017年,灣碧鄉(xiāng)共有989戶3958名貧困人口實現穩(wěn)定脫貧,目前只有55戶沒有脫貧。
滿頭白發(fā)當然離不開身體體質的原因,但李忠凱走紅過程中的“意外”,與其說是外形,不如說是它讓外界看到扶貧中的艱難和曲折,如何摧毀基層公務員的形體、外貌和健康。
對于基層公務員的生存,對于基層的治理狀況,由于物理上的區(qū)隔,生活在五環(huán)內的民眾其實很難有清楚的認知。加上媒介話語更多是聚焦于有故事性的城市、中產,尤其是醫(yī)療、教育等話題,它導致外界存在著認知屏障,容易將基層誤會成公務員的養(yǎng)老圣地。而“80后白發(fā)書記”的出現,正好打破了這種信息繭房。
在接受媒體采訪時,李忠凱曾提到,“基層干部不怕累,就怕不被理解”。如果刻板印象無法去除,對于那些進入輿論場的基層公務員來說,的確可能造成誤解、誤傷。
此前一塊屏幕引發(fā)全民關注,它已經說明貧困地區(qū)的發(fā)展,靠內生造血有著天然的瓶頸,更多還是得依賴于外部資源的注入。所以這種誤解誤傷最致命的后果,還不是基層公務員形象的損毀,而是在基層不思進取的想象中,導致脫貧機會的喪失。
值得一提的是,大姚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,而截止2018年9月,中國的貧困縣數量還有585個。另一方面,按2015年定下的脫貧任務,到2020年中國要消除貧困人口,窗口期只剩下不到兩年,任務可說相當嚴峻。
如果只是從貧困人口數字的不斷減少來看,脫貧過程無異于一場冷冰冰的數字游戲。李忠凱的故事,恰恰在提醒,基層扶貧的確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行動,它既不順理成章,也不輕而易舉,需要付出太多的血汗和代價。
對大姚縣來說,擁有一個苦干到白頭的“80后白發(fā)書記”,的確算得上幸事。此次晉升讓他能夠在更大的舞臺上施展拳腳,可謂錦上添花。官員晉升體系,就該讓實干的人上去。
跳出大姚縣來看,李忠凱將外界的注意力引向廣大的基層,引向需要注入大量心血的扶貧領域,本身也是對“五環(huán)內視障”的積極矯正。事實上,在注意力本身就是資源的今天,當外界越來越多聚焦于基層,并且進行適當的資源傾斜,基層脫貧的希望無疑會大大增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