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城墻的建筑形制是怎樣的?西安城墻有什么歷史價值? 焦點熱文
西安城墻的建筑形制是怎樣的?
西安城墻完全圍繞“防御”戰(zhàn)略體系,城墻的厚度大于高度,穩(wěn)固如山,墻頂可以跑車和操練。墻高12米,頂寬12—14米,底寬15—18米,周長13.74千米。城門有四:東長樂門,西安定門,南永寧門,北安遠門。每門城樓三重:閘樓、箭樓、正樓。正樓高32米,長40余米,為歇山頂式,四角翹起,三層重檐,底層有回廊環(huán)繞,古色古香,巍峨壯觀。
城墻包括護城河、吊橋、閘樓、箭樓、正樓、角樓、敵樓、女兒墻、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。城墻四角各有角墻一座,城墻外有城壕。城墻上外側(cè)筑有雉堞,又稱垛墻,共5984個,上有垛口,可射箭和瞭望。內(nèi)側(cè)矮墻稱為女墻,無垛口,以防兵士往來行走時跌下。城墻每隔120米修敵臺一座,突出在城墻之外,頂與城墻面平。這是專為射殺爬城的敵人設置的。敵臺之間距離的一半,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(nèi),便于從側(cè)面射殺攻城的敵人。城墻上共有敵臺98座,上面都建有駐兵的敵樓。
最初的西安城墻用黃土分層夯打而成,最底層用土、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,異常堅硬。后來又將整個城墻內(nèi)外壁及頂部砌上青磚。城墻頂部每隔40—60米有一道用青磚砌成的水槽,用于排水,對西安古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古代武器落后,城門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,因而這里是封建統(tǒng)治者苦心經(jīng)營的防御重點。西安城墻四座城門分別有正樓、箭樓、閘樓三重城樓。閘樓在最外,其作用是升降吊橋,箭樓在中,正面和兩側(cè)設有方形窗口,供射箭用。正樓在最里,樓下是城的正門。箭樓與正樓之間用圍墻連接,叫甕城,是屯兵的地方。甕城中還有通向城頭的馬道,緩上無臺階,便于戰(zhàn)馬上下。全城還建有馬道11處。城墻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臺。除西南角是圓形,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轉(zhuǎn)角原狀外,其它都是方形。角臺上修有較敵臺更為高大的角樓,表明了這里在戰(zhàn)爭中的重要地位
西安城墻有什么歷史價值?
西安古城墻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,為研究明代的歷史、軍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,對研究封建社會的城市建設、歷史、軍事和建筑藝術,都有著很高的價值。
首先,西安城墻是一本無字的史書。
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,在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、時間最長。隋唐長安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,城墻圈定的都城比當時羅馬城大7倍,比一千多年后成為中國首都的北京大一倍多。直到唐朝末年,隨著李氏王朝的衰落,長安城才在改筑時放棄了外郭城和宮城,只把皇城加以改修,規(guī)模明顯縮小。
現(xiàn)存的西安城墻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(1374—1378年),是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建筑起來的,因此這座明代城垣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長安城的前身,在6世紀由大建筑師宇文愷主持建造的隋大興城,給上千年的中國歷史,提供了一個能夠閱讀、分析和體味的歷史載體。
明西安城墻初建時,只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,依次名曰長樂、永寧、安定、安遠,包含的當時人們對平安、快樂生活的企盼;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辟的中山門、玉祥門、勿幕門,皆以杰出的革命先行者的名字命名;新中國誕生以后開辟的諸多城門,以和平、建國命名,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;而朱雀、含光等唐代城門名稱的重新使用,則是體現(xiàn)著一種文化傳承。
第二,西安城墻是古老城市的醒目標志。
城市和人一樣,都必須有自己的鮮明個性,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西安,其鮮明的城市個性,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城市建筑來體現(xiàn)。
在城市發(fā)展的進程中,拆除舊建筑是十分正常,但不少舊建筑是珍貴的歷史遺存,有著巨大的文化含量,絕不可以不分青紅皂白地凡舊必拆;對確有價值的舊建筑,必須加以精心保護。西安在這方面的作為遠非盡善盡美,但畢竟歷盡艱難保存了完整的明城墻,使之成為古老西安的醒目標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