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牛流馬到底是什么?木牛流馬是如何運送糧食的?_觀速訊
木牛流馬到底是什么?
“木牛流馬”是諸葛亮發(fā)明的器械。所謂“木牛”,就是一種適用于山區(qū)小道上運輸?shù)莫気嗆嚒K母共渴欠叫蔚?,頭微微彎曲向上仰,它有一個車輪四條木腿,可以立地停放,單獨行走時,每天可前進數(shù)十里,成群結(jié)隊的前進,每天也可走二十里。每個“木牛”,即一輛獨輪車,可以裝載一個士兵整整一年糧食的需要量。用它運輸,除了節(jié)省人力外,還用不著像用牲畜運輸那樣耗費飼料了,由于它的形狀和構(gòu)造是模仿牛的形狀,所以稱它為“木牛”。
那么“流馬”又是怎樣的呢?它是改進和擴大了的“木牛”,由左右兩肋、前后四個輪子,前后兩個車軸和前后兩根杠桿等部件組成。糧食裝放在杠桿上,每根杠桿可承受二石三斗米的重量,即全車載運糧食四石六斗。這種四輪車,又叫大車,用四個人推動。另一說每車可載糧食十石。由于它的形狀像四條腿的馬匹,又具有馬匹運輸?shù)淖饔?,所以叫?ldquo;流馬”。
但也有人說,“木牛” 是一種小型的、有前轅(車前駕牲畜的部分)的獨輪車,而“流馬”也是一個人推動的車子。不管說法怎樣不同,“木牛”“流馬”是兩種適用于山區(qū)的人力運輸工具。關(guān)于這一點, 卻是沒有疑問的。這樣的獨輪車和四輪車,在今天看來,不僅沒有什么新奇,而且顯得非常落后。但是,在將近一千八百年前的益州山區(qū),卻是一件了不起的重要發(fā)明。
木牛流馬是如何運送糧食的?
木牛流馬是在棧道上由人操縱的省力運輸機械,是諸葛亮為了解決前線用糧問題而發(fā)明的,它有機械的優(yōu)勢,比普通運輸工具省力。雖然演義把木牛流馬說的很神秘,但實際制作工藝并不特別復(fù)雜,操縱更是容易,這樣才能被大多數(shù)人使用,完成軍隊運輸糧食的任務(wù)。司馬懿搶了幾匹就能仿制,說明并不含有高科技元素。
有人進一步分析,木牛流馬是利用重心的擺動實現(xiàn)車的向前移動:當(dāng)木牛叉開前后腿時,隨時可以停在坡地上。叉開度由在該四尺長的車轅上的限位釘限制。把車轅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壓,品字頂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,即重心移到前腿上,此時品字右孔被撬高,即后腿不受力并被凌空提起,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馬上的梢釘推動下向前腿靠攏。當(dāng)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時,木牛已向前移動了半步,再向前就要顛覆了,此時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并向前拉,使品字頂孔向后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后腿上,前拉的結(jié)果是使后腿叉開,同時前腿被流馬上的銷釘推向前。
那么,木牛是如何實現(xiàn)群行的呢?把兩個木牛車前后用繩連接,為了產(chǎn)生最好的作用效果,連接后牛齒的繩經(jīng)前牛背、前牛領(lǐng)系在前牛的牛齒上,這兩根拉后牛齒的繩便是牛鞅,這樣的牛鞅確實挺細(xì),即“細(xì)者牛鞅”。人在前下按牛角,前牛走后足,后牛在繩拉力下抬起木牛前腹走前足,人再拉起牛齒時,前牛走前足,后牛又在繩的拉力下前腹下落走后足,如此往復(fù),木牛交替前行,形成了群行。但他失去了推行的功能,速度很慢,即“群行二十里”,獨行時,在平路、緩坡、下坡都可以推行,只有在上陡坡、上下臺階時再以按下牛角、拉起牛齒的方式使牛繼續(xù)前進,提高了速度,即“特行數(shù)十里”??傊?,這頭木牛把單一推行的運動方式改變成推行,與按、拉相結(jié)合,解決了坡度大時一個人推不動的難題。并因杠桿平衡、杠桿省力原理的應(yīng)用,使運行非常省力。它具備了車的功能,又有省力的效果。使上、下臺階、群行、靈活轉(zhuǎn)彎得以實現(xiàn),彰顯了古人智慧。
標(biāo)簽: 木牛流馬 諸葛亮發(fā)明的器械 獨輪車和